在三國武功排名榜上,呂布無疑應該占據榜首,所謂“一呂二馬三典韋,四關五趙六張飛”。如此實力派的武將,先是做丁原的義子,殺了這個并州刺史后,立馬又自愿做了董卓的義子。在我們的觀念里,做人家干兒子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,張飛也辱罵呂布為“三姓家奴”,一向自負的呂奉先怎么甘于接受這樣的事實?
這得從文化差異來解釋。呂布是五原郡九原人,九原即今內蒙古包頭市,也就是說,呂布來自中國北方的草原地區(qū),從名姓來看,他雖然不屬于蒙古民族,但草原游牧部落的品性無疑深深烙在了呂布的氣質里面,比如他善騎射,勇力過人,膽子粗。北方草原地區(qū)的文化跟中原文化是完全不一樣的,游牧部落的人民自由而干脆,沒有儒家克己自律和清高意識的羈絆,而這種自律和清高流到后世到底有多少真誠,很值得討論。呂布可以因為得到赤兔馬、因為重同鄉(xiāng)情誼聽從薦說而轉投董卓,可以因為老婆和貂蟬而死守下邳最后丟掉了性命,我們?yōu)槭裁床荒芾斫馑宰隽x子的方式,來表達自己對投靠新主最初的熱望和誠意呢。對呂布來說,想到了就做了,這是他的率真,高尚卑賤任人評說。
另一方面,儒家理念自漢武帝以來,牢籠中原,漢末之變,盡管綱常大亂,可仁義忠信仍深植于人們的思想和言說之中。如今呂布留給我們的是見利忘義、心無常定的小人形象,這多源自儒家立場的評說,曹操劉備及其他一些同時代的中原英雄對他均評說就不多說了,就是寫《三國志》的陳壽也說他“輕狡反復,唯利是視”,尊劉氏正統的羅貫中更不會給他以公正客觀的書寫,以中原文化的框架來評說這樣一個來自草原地區(qū)的英雄,豈不是張冠李戴?
呂布的多變,是說他至少先后投了丁原、董卓、袁術、袁紹、張楊和劉備,最后又都讓他給背叛了。其實,三國時代的文臣武將,今日事我,明日投他,本無足怪,要說呂布多變,那劉備更勝一籌。事實上,呂布的每次背叛和轉投皆出于無奈。丁原待他如何,史書沒有交代,但他對同鄉(xiāng)李肅說過:“某在丁建陽處,亦出于無奈”董卓搶他的女人;袁術拒不接納;袁紹和張楊都是對他先動了殺心;在劉備處,荀或用計離間,張飛扯劍便要殺他,他還能安心呆下去嗎?在這樣的情況下,他才搶了徐州,決計要去單干。應了我們現在的一句話:在哪里打工都不如自己當老板。
全部評論